您好,欢迎来到尼采手机官网! QQ登录 新浪登录 免费注册

全球进入教师与手机争夺注意力时代

 近日,有关大学生在课堂玩手机现象的报道频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面对大学课堂数量激增的“低头族”,一些学校或者院系通过没收、屏蔽信号、扣分、设置手机收纳袋等措施倡导“无机课堂”,这些做法得到了部分老师和学生的赞同,也引发不少非议。

  目前,很多大学课堂都面临着“低头族”的难题,学生不听讲玩手机的现象让不少老师感到担忧。
 
  低头玩手机现象在高校上大课时非常普遍。“一些人会偷偷摸摸地玩儿,还有人明目张胆摆在桌上,有的甚至一边玩儿一边笑。”北京某高校中文系李老师说。尽管自己采取过诸如增加课堂讨论、提问比重等治理措施,不过收效甚微。
 
  近两成学生每节课用手机超半小时
 
  麦可思近日的一项调查研究就显示,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超过九成拥有智能手机。拥有手机的学生中,超过九成会带手机去上课。值得注意的是,17%的大学生平均每节课使用手机时间超过30分钟。
 
  调查称,“使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是大学生课上用手机的最主要用途,其后为“获取新闻资讯”、“收发短信”。还有近三成大学生表示,在课堂上用手机辅助学习。
 
  而易班网近期发布的一项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使用情况调研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会在课上使用手机上网。究其原因,42.8%的学生认为课程太枯燥乏味,19.5%的学生表示有即时查资料的需要,还有7.1%的学生称是与同学交流的需要。
 
  全球进入教师与手机争夺注意力时代
 
  目前,一些学校已对课堂玩手机的出台针对性措施。轻则倡议少用,重则强制没收。
 
  “教师与手机来抢夺学生的注意力,已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指出,全美大学书店协会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1/5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他们总是或经常在课堂用手机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爱荷华州立大学是美国最早在校园中普及无线网络的学校之一。如今,该校20%的课程都在大纲中写有禁止使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的要求。”
 
  “以前有个笑话说,可以用手机电池电量来评价大学老师的水平,老师的水平和电池的电量成正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陈桄说,自己是反其道而行之,他要求学生课上用手机。
 
  经过微博互动等多种尝试后,陈桄目前选中了一个有手机客户端的平台,成为他与学生课堂教学的辅助。课前,他就会把课程的pdf课件上传到平台上,让学生预习和上课看。他还会在平台上发问题,让学生根据课上所讲内容寻找答案,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来提问。“国内的学生很多都比较内敛,课上不是没问题,而是不好意思提问。采用手机互动之后,我发现他们的问题也多了起来。”
 
  六成以上学生希望手机应用于教学
 
  麦可思调查也显示了学生对于手机应用于教学的期待。65%大学生希望将手机应用于课堂教学或管理。学生希望手机在课堂中实现的主要功能为“分享教材、课件等资料”、“提供师生课堂互动新平台”、“对教学的实时反馈和评价”等。
 
 
更多学生希望老师能将智能手机的多样功能应用于课堂教学。图/gettyimages
 
  声音
 
  我还没有听说我们学校也采取了类似政策,同时我不支持对此采取强制措施。这种规定听起来有点儿道理,但并不人性化。没有手机,学生就一定会认真听讲吗?
 
  ——小周,北京科技大学大四学生
 
  美国大学课堂上,也时常能见到不少人上课玩手机,刷facebook。但就我所知,学校和老师都没有干预。他们会认为作为成年人,这是你的一种选择,如果因此不能取得好成绩,那是你应该负责的。相比之下,我认为国内的学校和老师承担了太多不必要的责任,苦口婆心地替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陆俊(化名),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生
 
  ■ 高校措施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高价购置了一部手机信号屏蔽器。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规定如果发现课堂上有学生在玩手机,老师又置之不理,学院将根据玩手机的人数多少,按照教学事故来对任课老师进行处罚。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出台《关于上课期间手机管理的规定》,学生上课时玩手机,将被没收一个月。
 
  ●武昌理工学院规定,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发现一次扣除1分平时成绩,直至扣完平时成绩为止。
 
  ●河南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在教室第一排设置手机收纳袋,课前将手机或静音或关机后放入收纳袋,课后取回。此法得到一些学校效仿。
 
  (以上消息综合媒体报道)
 
  ■ 专家观点
 
  没有自我管理 难怪要玩手机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其实,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划,比外部要求更管用。长期以来,我国学生是在被老师、家长管理中成长的,普遍没有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意识和能力,进入大学之后,一旦失去被管理、被规划的环境,就不知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这在大一学生中尤为明显。对于这些学生,不能让他们重回被管理、被约束的环境,而应该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不论是学校强令,还是学生会倡议,其实都是来自外界的或硬或软约束。
 
  “无手机课堂”倡议只是初级治理,只具有有限的象征意义。学校、学生会组织,更应关注对学生的大学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只有拥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才不会只管一时,而会有用终身。
 
  一本讲义三十年 莫怪学生不听讲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
 
  现在有很多老师抱怨,学生上课玩手机、玩电脑,不好好听课,但我们的老师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改变。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老师知识权威的角色是一种挑战。有的老师还习惯用他们年代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学生,拿三十年如一日的讲义对学生照本宣科,学生怎么会喜欢,怎么会不玩手机呢?
 
  我们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把一些学生喜欢、熟悉的方式应用到教学中,比如我们能不能把教学的一些环节如提问、任务等弄到微信上。
 
  我们的大学课堂最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增加课程的难度和挑战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老师要能真正站得高,抓住学生的困惑点和疑惑点,引导学生,和学生心灵对上话。课程应该有意思,有趣味,要讲些学生在网上找不到的,要能把学生问得面红耳赤,而不是被学生问得面红耳赤,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总之,手机可以是教学的敌人,也可以是教学的同盟军,选择就在教师手中。”王伯庆说。

本文原创地址:http://nicaikj.com/article-949.html
更多